一方盟科技 从“草原粮仓”到“国民餐桌”——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化跃迁之路

用户投稿 5 0

从“草原粮仓”到“国民餐桌”——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化跃迁之路

来源:农民日报

一方盟科技 从“草原粮仓”到“国民餐桌”——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化跃迁之路

推介会上,参展客商对兴安盟大米产生浓厚兴趣。 刘也 摄

一方盟科技 从“草原粮仓”到“国民餐桌”——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化跃迁之路

2024年12月,在第26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颁奖典礼上,内蒙古兴安盟大米以晶莹如玉的质感、绵软清甜的口感,从全球38个国家选送的5136份样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特别优秀奖”。这一被誉为“大米界奥运会”的国际顶级赛事,将中国草原稻米的独特风味镌刻进世界优质农产品版图。

这是继2023年获得“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后,兴安盟大米再次获得国际专业认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87亿元、成功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日本JAS(日本农业标准)有机认证……这一系列成绩标志着中国草原生态稻米正式跻身世界高端农产品行列,展现出我国农业品牌化战略的突破性成果。

生态筑基:从“天赋异禀”到“匠心耕作”

清明时节,兴安盟的田间地头便热闹起来,处处是农民和农机忙碌的身影。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先锋村育秧大棚内,稻农们或驾驶平地车平整土地,或搬送稻种,或调试灌溉设备……每一项精细的工作都在为今年的育秧工作做足准备。

兴安盟地处北纬46度,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我国东北黑土带向松嫩平原过渡的黄金地带。兴安盟拥有年均2800小时日照、昼夜温差15摄氏度的气候禀赋,洮儿河、归流河等6大水系滋养出100多万亩优质稻田。但先天优势如何转化为市场胜势?当地打出了“生态牌”。

“科学选种良种、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绿色种植技术,是兴安盟大米升级的关键。”兴安盟农牧局局长李振林说。

立足兴安盟大米用种需求,依托袁隆平水稻院士工作站、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等科技力量,近年来兴安盟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繁育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98%。同时,着力构建稻米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在沿河沿岸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兴安盟大米产业基地,稳步推进规模化经营,全盟绿色有机水稻认证面积达12万亩以上。为在种植环节保障兴安盟大米品质,兴安盟聚焦实用技术推广,重点实施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测深施肥、测土配方等关键技术,配套推广宽窄行高光效栽培和浅湿干间歇灌溉模式,显著提升肥料、农药及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下,传统农耕正在发生质变。二龙屯水稻全程可追溯示范基地、义勒力特镇绿水田物联网质量控制中心突泉县智慧农业云平台……智慧农业为兴安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翼赋能。“以前种地靠的是经验,现在农机上配有电动方向盘、自动导航系统和卫星平地系统,省时省力,效率还高。”好力保镇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介绍智慧农业带来的新变化。

标准破局:用“制度密码”破解同质化困局

在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分装新设计的兴安盟大米统一包装。包装上的GI标识格外醒目——高品质的兴安盟大米从这里远销全国各地。2021年,兴安盟大米成为内蒙古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粮食产品。

“过去各家企业各自为战,市场上出现过十几种包装样式。”兴安盟大米协会会长高海亮回忆品牌整合的阵痛期。为打破“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境,当地构建起“四梁八柱”标准体系:先后印发《兴安盟米产业“双百双千”工程大米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19-2022年)》等重要文件,构建起完备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有机水稻产品基地认证;建立兴安盟大米原料收购担保基金;增设兴安盟大米专营店、中转仓储库;授权兴安盟大米加工龙头企业产品进商超;扶持兴安盟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线上销售业务;发展兴安盟大米驻外商会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地理标志行政执法保护。

截至目前,全盟有大米生产企业34家,其中兴安盟大米授权用标企业38家,全盟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大米企业加工水稻26万吨,销售收入达15.8亿元。全盟稻田总面积115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认证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

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撬动一个产业。近年来,兴安盟依托“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全盟100多家稻米企业、合作社积极联结农户,在选种、育苗、种植、销售上下功夫,为农户提供水稻品种、种植技术指导等专业化服务,引导农户自愿做好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工作,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过去,种粮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如今,众多农户抱团种粮,丰收又增收。

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通过京蒙协作落地兴安盟,通过土地流转、优先用工等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更为180余名农牧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我们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米业,还能通过在米业务工进行水稻管理,这就多了一份收入。”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村民王文亚说。

文化赋能:让“一碗饭”讲出动人故事

如何让优质的兴安盟大米卖出更高的价格?这不仅是市场挑战,更是品牌塑造的课题。为了赋予兴安盟大米更深厚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当地积极推动大米衍生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通过与江南大学、中国食品研究院以及厦门大洲等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一系列创新的衍生产品如自热米饭、牛奶鲜米布丁、大米化妆品、米乳以及大米伴侣等相继问世。这些产品的成功研发,不仅显著提升了大米的附加值,更为兴安盟大米品牌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义勒力特镇,万亩稻田化身巨型画布。以不同颜色稻种“绘制”的“风吹麦浪”大地艺术景观,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这是兴安盟“农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三合民俗体验馆、“敖包山”稻田景区……通过构建“旅游+水稻产业”的模式,成功打造了旅游、研学新的网红打卡地。同时,通过推出“我有一亩田”“稻梦空间”等创新营销模式,不断提升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品牌传播战场,新农人玩转数字化营销。水稻种植大户宋春平,通过直播讲解稻米的生长环境、种植生产、蒸煮方式和大米口感,将兴安盟大米卖向了全国,目前已经实现线上销售1.1万余单。“我们把种植过程做成科普短视频,让消费者看见从种子到大米的绿色生长过程。”她展示的账号已积累2万粉丝。

文化创意持续为品牌增值。在兴安盟大米故事馆,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等多种方式,从“种植与加工”“生态与科技”“民俗与文化”三部分全方位展示兴安盟大米的种植历史、生态优势以及科技创新成果,将打造研学、科普互动、参观体验融为一体,让更多人了解兴安盟大米。

从靠天吃饭到凭标立市,从“原字号”到“金招牌”,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化之路印证着现代农业的深刻变革。当黑土地邂逅现代科技,当农耕文明碰撞创新思维,一碗寻常米饭正在书写不凡故事。这背后,是坚守“粮心”的初心,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在粮食品牌建设的征程上,兴安盟不仅种出了好大米,更培育出值得借鉴的品牌方法论——以生态定调、以标准立信、以文化铸魂,这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李健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回访内蒙古阿拉善盟:沙尘源头在做什么?

一方盟科技 从“草原粮仓”到“国民餐桌”——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化跃迁之路

◆ 自2000年以来,额济纳旗内戈壁和沙地面积减少约39平方公里,草地和灌木林面积增加40多平方公里

◆ 重拳治理污染淘汰落后产能

◆ 科学布局生产力转型升级老产业

◆ 加大生态建设巩固屏障效果

◆ 带动林沙产业治沙致富并进

有着独特大漠奇景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也是我国重要的沙尘源头之一。

近三年来,阿拉善盟汲取腾格里工业园区企业非法排污的教训,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生态脆弱地区更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依法重拳整治腾格里工业园区企业污染,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调整产业布局,突出生态功能定位,推动转型升级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

重拳治理污染淘汰落后产能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回访2014年9月被媒体曝光的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巨型排污池时发现,之前一进园区就能闻到的臭味没有了,公路两侧的树木和草方格沙障绿意浓浓。一度盛着黑色污水和污泥的1、2、3号晾晒池已被清空,池底覆盖或薄或厚的沙土,有的地方露出水泥底,有的地方可见完整的防渗膜。之前一直没有启用的4号池已被填平,上面种植的沙蒿长到半米高。

2014年9月起,经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认可,园区对1至3号池中的污水污泥用生石灰中和,添加粉煤灰混合固化,将9万多立方米残留固化物移至防渗处理过的4号池中封存,在晾晒池周边新设11眼观测井实施常态化监测。

之前排污不达标企业被关停搬迁或限期整改,正在生产的10家企业有的通过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工艺实现回用,有的排入2015年4月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

“园区加大企业环保监督、执法力度,形成环境监管高压态势,倒逼企业主动改造工艺,升级环保设施。”阿拉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姜雪峰说。

曾向晾晒池违规排放不达标污水的内蒙古新亚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介酸、吐氏酸等,停产整改后,企业新上了MVR废水处理设备,污水实现自行处理回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工厂污水处理车间看到,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屏幕上,处理过的污水COD(化学需氧量)为每升87毫克,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定的阈值。该厂生产部部长张晓东说:“新上的设备投资5500万元,看起来花了血本,不过企业环保达了标,生产运行也能更稳定,再赶上好市场,一年就收回成本。”

园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4年10月以来拆迁11家化工企业、1家废渣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在该区域扎草方格、实施绿化,曾四处冒着黑烟的工厂,如今布满郁郁葱葱的梭梭、花棒和沙拐枣等。

以前经营一家化工厂的赵明达转产做旅游,把旧厂房改造为餐饮接待中心,购置卡丁车、沙漠摩托等,去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万元。

阿拉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占云说,园区坚守生态环境底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碳纤维、己内酰胺、高端建材等新材料及新能源和旅游产业,力争建成自治区生态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区、产值达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内蒙古、宁夏跨区域创新合作重要载体。

科学布局生产力转型升级老产业

阿拉善盟有关负责人说,腾格里工业园区企业污染是沉痛的、血的教训,全盟要深刻反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坚定决心和铁的手腕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把环境问题放在首位,调整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转型。

地广人稀、生态脆弱,既非粮仓,又非牧场。阿拉善盟从实际出发,明确生态定位,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农业收缩发展、牧业适度发展,优化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增强了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三产比例由2011年的1.5%、83%、15.5%转变为4%、66%、30%。

阿拉善盟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存光说,全盟三个旗以往都搞工业,技术较低端,同质化严重,造成资金分散、资源浪费,环境压力大。2015年,盟委、行署按照园区集中、产业升级、环保达标的思路,撤并一批小而散、环保不达标的工业园区,关停水资源缺乏的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多家小工厂和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煤矿、洗煤厂等企业,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较完备的节能环保设施,在位于阿拉善左旗乌斯太镇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石墨深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将其打造为主营业务收入千亿元的绿色生态工业园区。

在农业领域,阿拉善盟按照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的思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严禁新开耕地,将耕地控制在30万亩以内,把198个行政村整合为170个,209个自然村整合为29个,减少人对自然的破坏。

针对畜牧业发展,全盟以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守边为思路,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双峰驼、白绒山羊等优良畜种保护,推进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高端化发展。

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全盟上下的共识,发展旅游、口岸物流、新能源、新材料、蒙中医药,提高盐煤化工装备水平、延长产业链是转型升级的抓手,特别是旅游业带动经济、惠及民生的效果显现。

阿拉善重点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创建进行总体规划,加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宣传推广和人员培训。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蜚声海内外,胡杨文化节、奇石文化节知名度越来越高。全盟去年接待游客640万人次,旅游收入66.7亿元,分别增长40.4%和42%,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19%;带动5.43万人就业,占全盟人口总数的28.5%。

加大生态建设巩固屏障效果

阿拉善盟盟委书记包钢说,全盟三个旗2016年均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的地理空间减少,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为服务国家大局,全盟主动、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建设和沙产业规模发展。

漫山遍野的灌木林带,层层叠叠的绿色屏障。放眼望去,曾经的黄沙踪影不再,唯有高矮不一的沙生植物固守一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境内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曾一度“彼此吸引”,想要“握手会合”。为了斩断“沙魔”进路,阿拉善盟多年来因地制宜防沙治沙,在往日风沙卷尘的土地上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遏制沙漠扩展。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日嘎查位于广袤的腾格里沙漠边缘,从1992年起由林业部门实施飞播造林。如今置身其中,只见花棒、白刺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曾经的荒芜大漠焕发勃勃生机。“过去房前屋后都是沙丘,羊没有草吃,人也快生活不下去了。”牧民王翠英说,“现在草木多了,风沙少了,生活也变好了。”

阿拉善盟林业局局长陈君来说,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阿拉善盟对3000万亩天然乔灌木林实施封禁保护,辐射带动9700万亩林草植被恢复;在适宜地区和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周边采取飞播、封育、人工造林、退牧禁牧等工程,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西沙漠南缘形成防风固沙的锁边林带。

一方盟科技 从“草原粮仓”到“国民餐桌”——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化跃迁之路

居延海(摄影:梦之境)

启动于2000年的黑河流域水量统一分配项目,给黑河尾闾湖——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带来新生。东居延海已连续近13年不干涸,水域面积扩大到42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就已消失的西居延海2016年过水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在东居延海栖息的鸟类由2010年的14种增加到目前的65种,数量也由数千只增至3万余只。堪称戈壁奇景的这片湖水,碧波荡漾,鸥鹭齐飞,游人如织。不少摄影爱好者清晨四五点钟就守候在湖畔,抓拍日出和水鸟振翅、嬉戏的瞬间。

在黑河水的哺育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下,一些受旱多时的胡杨复壮更新。2000年以来,全旗39万亩胡杨增加到44万亩,其他植被的面积也逐步扩大。据统计,当地戈壁和沙地面积自2000年以来减少约39平方公里,草地和灌木林面积增加40多平方公里。

带动林沙产业治沙致富并进

多年来,阿拉善盟鼓励人工嫁接肉苁蓉、锁阳,种植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将特色沙产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让牧民在参与治沙中致富,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目前,全盟人工梭梭林面积达270万亩,嫁接肉苁蓉54万亩,年产干肉苁蓉1300吨;围封建设白刺、锁阳产业基地200万亩,在白刺上嫁接锁阳19.5万亩,年产干锁阳2000吨。

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一处上万亩的梭梭林深处,58岁的郭新军踱着步子,巡护林地。“这片林子是我家的‘金蛋蛋’,抵挡风沙,还能挣钱。”他说,梭梭带来生态效益,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产生经济效益。

据郭新军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他家附近主要是沙丘,牧草和天然梭梭林退化得很厉害,“羊没有草吃,卖不上价钱,人们生活很苦”。后来,当地鼓励牧民参与人工造林,推广肉苁蓉、锁阳等中药材的嫁接技术,片片绿洲渐渐恢复,牧民收入明显增多。

2000年,郭新军小试牛刀,将学来的肉苁蓉嫁接技术付诸实践,尝到了甜头。于是,他积极响应退牧政策,把家里300多只羊、70多峰骆驼处理掉,甩开膀子、一门心思地种起梭梭,嫁接肉苁蓉。

“放下牧羊鞭,当上造林员,收入翻了三番。”郭新军说,2016年全家收获3000多公斤肉苁蓉,纯收入约17万元,而放牧时全家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郭新军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有43户牧民成员,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梭梭和肉苁蓉产业中。

阿拉善盟科技局局长王祝芳说,盟里逐年加大梭梭、白刺、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种植基地建设,与中科院北京分院成立沙产业研究院,投资5000多万元支持研发,带动企业科研投入7000多万元,研发出40多种产品并完成中试,获20多项发明专利,一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一项列入国家863计划。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阿拉善金沙苑生态集团、阿拉善宏魁苁蓉集团和内蒙古曼德拉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采访了解到,这3家龙头企业已产出苁蓉酒、苁蓉养生液等20多种产品,形成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沙生植物产业链。

阿拉善尚荣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磊说,公司推出的肉苁蓉和锁阳切片、苁蓉普洱茶、苁蓉咖啡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市场较好,逐步改变当地肉苁蓉市场以原材料输出为主导的局面。(记者 殷耀 于嘉)

相关问答

两人打架先动手一方怎么处理-找法网

一方需根据情节轻重处理,可能面临调解、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将受法律制裁,轻伤以上可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严重者可判重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